笑容可掬是什么意思(笑容可掬的典故来源)
时间:2023-10-23 08:28:06 栏目:站长资讯“笑容可掬”这个词组是一个形容词,指的是一个人脸上的微笑十分迷人可爱、容易让人觉得愉悦和放松。它多用于人物描写、生活场景、艺术文学等方面,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“笑容可掬”的来历、意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。
一、笑容可掬是什么意思
从语意和词源来看,“笑容可掬”的出现,主要是由四个字组成,意为“笑脸可爱”,其中“可掬”在古汉语中所指的是“可爱”,又常用于形容女性微笑,非常清晰、迷人。后来,这个词逐渐演变,成为了一种感官特征,指那些笑容明媚、舒展而自然的人,通常给别人留下了美好、可亲、可爱的印象。“笑容可掬”作为一种形容词,经常在文学作品和口语交流中出现,这个词汇可以形容一个人的嘴角微微上扬,眼睛清澈明亮,透着温暖和可爱,充满人情味。它可用于形容某个孩子笑起来的模样、某个小动物可爱的表情、或者某个友好、亲切、温暖的人或场景。结果,这个词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,成为表达爱、友情、笑容和幸福的一种特殊方式。
“笑容可掬”不仅可以用于表达人对人的感情,也可以用于描述人与动物、自然、天气等之间的交流。例如,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,阳光柔和而温暖,一只小鸟在树枝上欢快地唱着,这个画面就可以用“笑容可掬”来形容。“笑容可掬”不仅是一种形容词,更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态度,因为它充分体现了人们友好、亲切、可爱的风范,所以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应该经常关注自己的笑容,遇到困难或者面临挑战时,努力保持着自己的阳光心情,这样才能让“笑容可掬”真正成为我们的生活中的一种精神追求。
二、笑容可掬的典故来源
诸葛亮在西城城楼的神态,叫做“笑容可掬”,意为笑容满面。这也是由《三国演义》作者罗贯中说首创的一句成语。
“空城计”是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,只要谈起诸葛亮,人们大都会提到这个故事。这个故事并非出自《三国演义》作者罗贯中之手,而是由西晋时期一位叫做郭冲的诸葛亮的“铁粉”首创的。此人曾著有《条亮五事》,其中就有“空城计”的故事。原文是这样:
亮屯于阳平,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,亮惟留万人守城。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,而与延军错道,径至前,当亮六十里所,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。亮亦知宣帝垂至,已与相逼,欲前赴延军,相去又远,回迹反追,势不相及,将士失色,莫知其计。亮意气自若,敕军中皆卧旗息鼓,不得妄出菴幔,又令大开四城门,埽地卻洒。宣帝常谓亮持重,而猥见势弱,疑其有伏兵,於是引军北趣山。明日食时,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:“司马懿必谓吾怯,将有强伏,循山走矣。”候逻还白,如亮所言。宣帝后知,深以为恨。
不过,郭冲记载的这个故事显然不符合历史的真实。其中最为有利的证据便是在诸葛亮“一出祁山”期间,司马懿尚在荆州对付孙权,根本没有出现在西北战场。此外,郭冲的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巨大的漏洞,故事发生的阳平关处在汉中腹地,并非当时的战场。从这两点可以断定,所谓“空城计”的故事是郭冲一手杜撰而出的,并非历史的真实。
很显然,小说作者对于这个故事很感兴趣,认为可以突出诸葛亮的高大形象,因此对其进行加工和改编,便成了如今脍炙人口、家喻户晓的故事。从整体来看,这个故事的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,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。不过,这个故事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。试问,连司马懿都可以看到诸葛亮在西城城楼上“笑容可掬”的表情,这说明当时司马懿离诸葛亮不到两百米的距离,这已经是弓箭手的有效射程之内。司马懿令弓箭手射上一箭再撤军岂不是更好?又何必慌慌张张忙着撤军呢?这至少说明作者在设计情节时过于随意,忘记了细节的严谨。
版权声明:
1、本文系转载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旨在传递信息,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。
2、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
3、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。
4、、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,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,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。